“林”的植物花粉等你一探究“镜”!(第一期) 众所周知,花粉(pollen)参与植物繁殖的各个环节,是植物个体繁衍和种群演化的重要器官。它主要是由植物雄蕊产生,通过风、昆虫或其他载体传播到植物雌蕊,从而完成授粉过程。花粉中通常含有植物遗传信息,对植物繁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类植物的花粉各不相同,根据花粉形状大小、对称性和极性、萌发孔的数目、结构和位置、壁的结构以及表面纹饰等,可以鉴定到科和属,甚至到植物的种。因此,花粉形态的研究可为植物分类鉴定和花粉分析中鉴定化石花粉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南京林业大学校园里也有着各式各样的花粉,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南林校园2024年1月植物的花粉,以迎春花、蜡梅、荠菜三种植物为主,与你一探究“镜”! 一、迎春花 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 Lindl.),木犀科素馨属。其花单生于叶腋处,苞片呈披针形或椭圆形,花冠为金黄色,花瓣通常为倒卵形或椭圆形。因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得名。 图1 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1月的迎春花 图1-1、1-2为校园里绽放的的迎春花,1-3为其花朵近观。 图2为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迎春花花粉 图2-2、2-3、2-4分别展示了单颗花粉粒的极面观和赤道面观。通过观察发现迎春花花粉均近似呈球形,其平均极轴长为39.68μm,平均赤道轴长为41.16μm。在极面观察中,我们发现花粉表面呈现出凹陷的三沟结构,这些沟沿着花粉两极方向延伸。此外,花粉外壁上均匀分布的孔状纹饰也为花粉提供了独特的纹理结构。 二、蜡梅 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 Link),蜡梅科蜡梅属。其先开花后长叶,花味芳香,花被外轮为蜡黄色、内轮为黄色,有光泽膜质,呈浓香花托坛状。其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而得此名。 图3 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1月的蜡梅 图3-1、3-2为校园里绽放的蜡梅,3-3为其花朵近观。 图4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蜡梅花粉 图4-2、4-3、4-4分别为单颗花粉粒的极面观和赤道面观,我们发现蜡梅花粉近似呈球形,其平均极轴长为31.33μm,平均赤道轴长为33.22μm。在极面观察中,我们注意到花粉表面呈现出两沟的结构,这些沟延伸至花粉两极,略微凸起。此外,花粉外壁密布着的颗粒状凸起纹饰也为花粉表面增添了独特的纹理结构。 三、荠菜 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 (Linn.) Medic.),十字花科荠属。其花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萼片长圆形;花瓣白色,卵形,有短爪。其拉丁种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小盒子、“牧人的钱包”,形容它的角果形状像牧人的钱包。 图5 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1月的荠菜 图5-1、5-2为校园里的荠菜,5-3为其单个花序。 图6为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荠菜花粉 图6-2、6-3、6-4分别为单颗花粉粒的极面观和赤道面观,我们发现荠菜花粉形态为球形或椭球形,体积普遍相对较小,其平均极轴长为15.93μm,平均赤道轴长为13.84μm。在极面观察中,我们发现荠菜花粉仿佛隐藏着一种神秘的符号,极面上展现出三条细细的沟槽,一直延伸至花粉两端,外壁表面也基本持平。此外,外壁上均匀分布着规则的网孔状纹饰如同一张精美的纹路图案,为花粉表面增添了独特的纹理结构。 文中用到的仪器有临界点干燥仪(英国 EMITECH K850型)和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美国 Thermo Prisma E)。更多仪器介绍请扫码关注南京林业大学现代分析测试中心公众号及宣传册。 作者:杨静 编辑:狄娇 审核: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