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机制,推动现代分析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创新应用,5月22日下午,中心联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举办的“仪路同行,红色智享”第二期主题宣讲活动在材料学院4211多媒体教室成功举行。材料院的50多名师生代表齐聚一堂,通过技术分享与思维碰撞,共探材料科研协作的新路径。 活动伊始,材料院韩景泉副院长致辞,他代表学院对中心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韩院长指出,技术共享与跨学科协作是推动材料科学创新的关键,大型仪器平台的开放共享不仅能提升科研效率,更能为学院师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助力解决材料研发中的复杂科学问题。他期待通过本次活动深化双方合作,共同促进材料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随后,中心教师团队围绕分析测试技术平台展开专题分享。戴婷婷主任介绍了中心基本概况及管理模式,系统阐述了中心作为校级公共科研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与运行模式。她指出,中心配备高端分析测试仪器,通过开放预约、技术培训、联合课题等机制,为全校师生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撑与个性化解决方案,助力材料学等多学科领域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 电镜组的苏凡老师以《“见微知著”——显微分析在材料学科上的应用》为题,重点结合X射线衍射仪(XRD)的功能应用展开介绍。他详细分析了XRD技术在材料晶体结构分析、物相鉴定及应力测试中的核心作用,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该仪器如何助力新材料研发。同时,系统梳理了中心显微分析平台的其他技术手段(如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强调多技术联用对材料微观结构解析的协同效应。 色谱组的周梦怡老师报告主题为《给“材料”添点“色彩”——色谱质谱类仪器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应用》。她深入介绍了和材料学科联系紧密的红外光谱仪(FTIR)与纳米压痕仪等设备的功能应用,展示了对材料分子振动与官能团信息的解析能力和材料硬度、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的精准测量水平,为材料性能与机理研究提供多维数据支撑。同时还讲解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技术原理,阐述了这些技术在材料成分分析、杂质检测、降解产物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光谱组的宣艳老师则以“光谱分析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光谱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拉曼光谱仪、元素分析仪、荧光光谱仪及紫外分光光度计等设备的功能与特色。她通过半导体材料杂质分析、纳米材料光催化性能评估、高分子材料荧光标记等实践案例,生动呈现了不同光谱技术对材料成分、结构及光学特性的深度解析能力。她强调了光谱技术的高灵敏度与快速检测优势,为材料快速表征与筛选提供了高效工具。 报告结束后,互动交流环节气氛热烈。师生们围绕“新材料表征技术选择”“仪器预约流程优化”“跨学科联合实验设计”等问题踊跃提问,中心教师结合科研实例进行深入解答,并针对具体需求提出个性化建议。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师生对技术平台的理解,更为后续科研合作搭建了高效沟通桥梁。 作为“红色智享”系列服务举措的第二场活动,本次宣讲展现了中心的技术实力与协同服务理念,进一步巩固了中心与材料学院的合作机制。双方将聚焦材料科研需求,探索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平台,推动大型仪器共享、数据资源互通与人才联合培养,为学校材料学科发展、国家新材料战略及产业创新提供坚实科研支撑。 (袁雨/文 袁雨/摄 戴婷婷/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