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微像】十月花粉染秋香 桂花金黄细绘温馨篇

发布时间:2024-12-13 浏览次数:10


林”的植物花粉等你一探究“镜”!(第十期)

    金秋十月,风光旖旎,凉爽宜人,恰是一个百叶竞艳、五彩斑斓的时节。漫步于南林校园的小径上,只见银杏叶随风轻舞,优雅地划出一道道迷人的弧线,缓缓飘落。抬头仰望,鹅掌楸的叶子已换上了金黄色的华服,熠熠生辉。而树下,鸡爪槭的叶子更是如火如荼,绽放出绚烂的艳红色,仿佛是大自然最得意的画作。

    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中,花朵的绚烂似乎要被这多姿多彩的叶子所掩盖,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每一片叶子都仿佛是大自然对花朵的深情衬托,共同编织着这金秋十月的绝美画卷。


一、桂花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杨万里《咏桂》。

桂花(Osmanthus sp.)是金秋花卉的代表,木樨科木樨属众多树木的习称。桂花花色有月白色、金黄色、深橙色等,依花色有“银桂”、“金桂”、“丹桂”等之称。

桂花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桂花栽培的记载。桂花喜温暖潮湿的气候,且对日照强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在药用领域,桂花更是功效卓著。它不仅是治疗痰饮咳喘、脘腹冷痛、经闭痛经等症的良药,更在《国药的药理学》中被赞誉其具有除口臭的神奇效用,让人不禁感叹其全面的药用价值。

而桂花的美味,更是让人难以忘怀。桂花糕,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又称重阳糕,每当中秋刚过,重阳佳节来临之际,便可见家家户户忙碌地制作着这道美味佳肴。诗人曾吟咏:“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生动描绘了桂花糕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当然,桂花最令人陶醉的,莫过于其极高的观赏价值。尽管花冠形小,但每当盛开之际,那清雅可人的姿态,那四溢的芬芳香气,无不让人沉醉其中。且其园艺品种繁多,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金桂、银桂、丹桂等。本文特以金桂为例,带您领略桂花之美的独特魅力。

图2为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桂花花粉,图2-2、2-3、2-4分别为单颗花粉粒的不同面观。根据我们的观察,桂花的花粉颗粒整体较小,呈现近球形或扁球形,而在极面观察时则呈现类三角形,具有三个长且宽的萌发孔沟,这些孔沟如同精心雕琢的通道,延伸至花粉的两极,为花粉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路径。其平均极轴长为10.66μm,平均赤道轴长为11.17μm,两者之间的微妙差异赋予了花粉颗粒独特的比例美感。更为引人入胜的是,花粉外壁表面那皱波状的粗网纹饰,它们如同大自然精心编织的网罗,网孔明显而深邃,孔底还点缀着微细的颗粒,这些细节之处无不透露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此精雕细琢的花粉结构,仿佛隔着屏幕都能让人嗅到那桂花独有的、令人心醉的清香,让人不禁感叹于自然界中生命之美的无限魅力。

二、美人蕉

美人蕉(Canna indica L.),美人蕉科美人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单生或对生,花冠为红色,雄蕊为鲜红色。因其叶似芭蕉,花色艳丽,且姿态娇美,故名“美人蕉”。美人蕉原产美洲,在中国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均有栽培。美人蕉除红花以外,还有黄花、粉花、橙色花等。

更为难得的是,美人蕉不仅观赏价值极高,更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留下了其医疗价值的璀璨篇章。此花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安神、降压平喘之显著功效,主治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等病症,外用还能治疗跌打损伤、疮疡肿毒,实为一味不可多得的天然良药。此外,美人蕉还具备强大的环境净化能力,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有害物质,为城市绿化、美化、净化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堪称理想的花卉之选。

 

图4、图6分别为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红花美人蕉和黄花美人蕉花粉,图4-2、4-3、4-4与图6-2、图6-3、图6-4分别从不同方位分别展示了单颗花粉粒的形态特征。我们发现两种美人蕉花粉形态、大小均不同,红花花粉形态均为球形,体积较大,平均球径为58.66μm,黄花花粉呈椭球形,平均赤道轴长36.11μm,极轴长41.67μm,既显小巧又不失精致。在这两种花粉的颗粒外壁上,都均匀地分布着微小而圆润的颗粒,它们宛如点点繁星,又似珍珠般璀璨夺目,为花粉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魅力。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图4-4中,我们竟然捕捉到了一颗花粉粒正萌发出长长的花粉管,这一瞬间,仿佛见证了植物生命延续的奇迹。

花粉管(pollen tube),这一由萌发的花粉粒内壁向外突出形成的细管状结构,通过花粉外壁上的萌发孔或萌发沟向外延伸,其主要使命便是将携带的精子及其他内容物安全地运送至卵器或卵细胞内,从而完成受精作用。这一过程,不仅是植物生命传承的关键环节,更是大自然中生命延续的神奇体现,让人不禁对植物的智慧与生命力肃然起敬。

三、孔雀草

孔雀草(Tagetes patula L.),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小万寿菊、杨梅菊、西番菊等,原产墨西哥,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其叶羽状分裂,边缘有锯齿,像孔雀的尾巴而得名。

孔雀草,以其独特的舌状花瓣著称,绽放出绚烂的橙色或金黄色,其间点缀着醒目的红色斑纹,宛如自然界中的一抹璀璨华彩。它不仅是花坛、花丛与庭院装饰中的宠儿,以其非凡的美化效果赢得人们的喜爱,同样,作为盆栽之选,亦能完美融入各式家居环境,增添一抹生机与活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雀草不仅以其外在之美装点世界,更蕴藏着深厚的药用与保健价值。其全草皆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咳化痰等多重功效,是传统医学与现代保健领域中不可多得的天然瑰宝。无论是用于日常养生,还是辅助治疗相关疾病,孔雀草都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为人们带来了健康与福祉。

图8为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孔雀草花粉,图8-2、8-3、8-4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单颗花粉粒。根据我们的观察,其花粉整体呈近球形或椭球形,其平均极轴长为36.75μm,平均赤道轴长为31.67μm。更为引人瞩目的是,这些花粉粒上竟分布着3个纤细的萌发孔沟,它们沿着花粉的两极方向优雅地延伸,沟边呈现出一种自然的不平之美。而孔雀草花粉的外壁,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其表面均匀地布满了粗犷的刺状突起,这些突起基部还巧妙地点缀着少量穿孔,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如此粗犷而独特的外部特征,与孔雀草那美丽而娇弱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无限创意。这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宝藏,更是自然界中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提醒着我们,即便是在微观世界里,也藏着无尽的奥秘与美丽。

    文中用到的仪器有临界点干燥仪(英国 EMITECH K850型)和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美国 Thermo Prisma E)。更多仪器介绍请扫码关注南京林业大学现代分析测试中心公众号及宣传册。

(文/杨静 狄娇  摄/杨静  审核/戴婷婷)